上消者,大渴饮多,甚者舌亦赤裂,《经》谓心移热于肺,传为膈消者是也。此证乃久病,以渐而血枯于内,先由脾不摄血,下行有若崩漏,胞门子户之血渐亡,转吸大肠之血亦尽,又转吸胃中之血亦尽,下脱之血始无源而止。
此等阳虚之证,肢体恶寒,脉微细,为真状。一云∶他井洒身上,至三食顷便活。
病后汗常出,察其人精神饮食日增,是余邪欲散也,不须治之。 惟灶床下以盆水映之,上炎即熄,所谓上病疗下也。
或用吐法,以提其气,气升则水自降,如滴水之器,上窍开,下窍乃通也。岂必下尽二十五节乃始上行乎?
又云∶多食酸,则肉胝KT而唇揭。《明理论》则谓他病霍乱,多由饮食所伤,若伤寒霍乱,则由邪入中焦,胃气不和,因之阴阳痞隔而致。
气被水阻,不能化生津液,故渴。至其病因,则《内经》谓∶寒气入肠胃,则肠外汁沫凝聚不散,日以成积。